房价是否即将触底?这一轮的房价下跌确实相当剧烈,即使在北京的海淀区那些顶级的教育资源也无法扭转局面。比如,位于著名的万柳学区的蜂鸟家园房产,一个47平米的开间,2021年售价为900万元,但在11月的成交价只有645万元,跌幅高达24%。有机构对四个一线城市进行了统计,结果显示深圳的房价跌幅达到了27%,上海为12.6%,广州为17.9%,而北京则为13.3%。
不久前,有一对在郑州奋斗的小夫妻遭遇了不幸,他们之前购买了融创的房产,但房屋却因开发商问题而搁置,甚至还遭受了开发商人员的暴力威胁。这样的情况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年代是前所未见的,确实颠覆了我们的认知。尽管挤泡沫可能是必要的,但如果房价在短期内暴跌,对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。
因此,长远来看,我们需要逐步依靠收入增加来调整房价收入比。然而,一旦形成这种螺旋式下跌的趋势,市场本身是难以停下来的,只能依靠政策。目前地产市场已经有多项政策出台,但房地产数据至今仍未显露企稳的迹象。至于未来政策的效果如何,只能继续观察。
实际上,改善型需求和刚需购房需求肯定仍然存在,问题在于如何让犹豫观望的购房者相信,房价真的已经跌至谷底。与此同时,决策者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,尤其是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,提到未来风险时特别强调了房地产风险的化解。我相信,只要坚持遏制刺激措施,总会有见效的一天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心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那样出现问题。从杠杆比率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来看,情况确实很相似。然而,有一个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教训中汲取经验。相反,当时的日本并没有类似的先例。在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大约五年时间里,日本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明确的宽松政策。他们担心,一旦政策过于宽松,可能会重新助长泡沫,难以收拾。因此,他们将结构性改革置于次要地位。即便是在1996年之后的几次财政政策放松中,他们也始终谨慎行事,未能实现持续的宽松政策,导致了日本的通缩。
20年前,美联储伯南克在演讲中提到,走出通缩的第一步应该是采取刺激政策,然后再考虑改革。如果过度强调节衣缩食、削减支出和去杠杆,反而会让经济陷入更加持久的通缩。因此,从先例中我们得出结论:一边推动刺激政策、一边进行结构转型可能是最佳方案。毕竟,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据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当大比重,而像新能源、半导体等新兴产业,目前仅占到总体固定资产投资的15%左右,其规模相对较小。因此,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,我们不应让旧的动能过早熄灭。
只有在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情况下,经济才能逐渐复苏,人们的收入才会慢慢增加,房价泡沫也才能逐渐减小。与此同时,经济向着科技和新能源转型,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结果。对于那些有购房需求但仍在观望的朋友来说,如果是基于自住需求,房价下跌正好提供了入市的机会。一旦房价出现止跌企稳的信号,就可以考虑出手。但对于那些打算进行房地产投资的人来说,就需要仔细权衡了。如果说过去房地产就像股票一样,你赚取的是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,那么未来的房地产可能更类似于债券,收益将更多地依赖于房租收入。
本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不作推荐,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(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)